一是社会问题。
当时,刚刚推翻封建社会,西方思想渐渐入侵,在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下,逐渐占据上风,那么就得有一个划时代的产物出现。恰好,学生又是倡导新文化的主角,所以打破禁锢的恬淡的青上衣蓝或者白上衣加上黑色半身裙,应运而出,别有一番风味。
况且,民国时期能上大学的女子,家庭条件大多优渥,生活上不愁吃穿。说的现实点,她们联合起来,校长都得礼让三分。因此,民国校服的设计,她们的自主性,其实挺高。毕竟上大学也是身份的象征,属于上流社会的人物,当然要体现出优雅端庄,与普通民众要有区别。其后体现东方女性气质的旗袍,同样是这个道理。
而现在,校服设计的主旨是把学生之间的差异尽量降到最低。
二是时代原因。
每个时代的着装主题,都不一样,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事情,比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、汉朝的保守、唐朝的开放等等。民国跟新中国,到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脉相承,一朝一制度,新中国成立后,自然再不能穿民国的服饰。
三是观念不同。
放到初高中?
好像又不行!民国裙装已经带点成人化了,初高中的青春洋溢,显然不太适合。
社会、时代、观念。基本上封死了民国校服推广的可能性,那么就把民国校服归类到怀旧的主题上去,拍艺术照的时候美一瞬,就很好嘛。而且民国校服需要需要一股恬淡的气质,这种气质,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拥有的。来源:明月志明